宁理新闻

让青年成为理论传播的生力军

时间:2025-11-19

作者:南京日报

来源:南京日报

浏览次数:

□ 聂迎娉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一文提出:“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守正创新,聚焦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着力增强学习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特别是融入青年群体的心灵深处,成为新时代理论工作的重要课题。理论宣讲作为连接理论与大众的桥梁,不仅关乎主流价值的有效传播,更深刻影响青年一代的思想塑造和使命担当。优秀的理论宣讲,应当是理论与现实的精彩对话,是思想与情感的和谐共鸣。它既要准确传递理论精髓,又要贴近受众的认知需求和接受习惯。特别是在青年群体中,理论宣讲更需要打破“我说你听”的单向传输,建立“交流互动”的双向奔赴。这既是新时代理论传播面临的重要挑战,也是必须把握的创新机遇。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浙江大学代玉启教授主编的《有理不“白”讲——宣讲小白成长指南》(以下简称《有理不“白”讲》)于2025年9月正式出版。该书的问世,为青年理论宣讲工作者提供了一份接地气、易上手的实操手册。该书最大的特色在于语言鲜活生动,契合青年话语体系。不同于传统的理论著作,该书摒弃了刻板的学术表达,而是用年轻人的语言讲解宣讲艺术。书中诸如“‘理论大餐’怎么成为‘百姓家常菜’”的生动比喻,“开放麦宣讲”“快闪式宣讲”“直播式宣讲”“AI数字人宣讲”等崭新宣讲“打开方式”的呈现,让宣讲技巧、宣讲方式变得可知可感。这种表达方式本身,就是对理论传播创新的生动诠释。

当下,青年理论宣讲正经历着一场生动的“语言革命”,人人争当宣讲员、处处都可做宣讲,已然成为一种潮流风尚。以浙江的创新实践为例:在杭州,“言之有理”之江潮声开放麦系列活动,将理论宣讲与脱口秀巧妙融合,让青年在欢声笑语中接受理论熏陶;在金华,“乡村talk”路演宣讲活动聚焦乡村振兴主题,组织青年宣讲员深入乡村开展蹲点调研,用数据和案例讲述绿色发展故事;在温州,“理论Talker社群”创新构建“理尚往来”走亲宣讲机制,通过结对形成强大的宣讲矩阵。这些生动实践的背后,都体现了《有理不“白”讲》一书的编写智慧。

具体来说,该书在深入观察和系统总结青年宣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宣讲全攻略”的体系架构。该书以“小白成长指南”为独特定位,为初学者提供了从入门到精通的完整路径。其内容覆盖选题、撰稿、表达、成效转化全流程,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手把手带领新人跨越从理论认知到实践运用的每一个关口。这种系统化设计,让看似高深的理论宣讲变得有章可循。

二是“案例拆解式”的编写方法。书中摒弃枯燥说教,代之以大量来自一线的鲜活案例。通过对优秀宣讲稿的全文剖析、典型片段的精细解读、初稿与终稿的精修对比,让读者在具体情境中领悟宣讲技巧。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编写方式,极大提升了书籍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青年朋友圈”的话语体系。该书深刻把握当代青年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讲解宣讲艺术。书中探讨的AI辅助撰稿、素材库建设等话题,紧扣数字时代脉搏;其表达方式生动活泼,打破了理论宣讲常有的刻板印象,真正实现了与青年群体的同频共振。

《有理不“白”讲》的出版,其意义已超越图书本身,标志着理论传播方式的时代转型。当理论宣讲与青年成长、个人生活深度绑定,成为日常社交的“刚需”,理论学习便不再是“要我学”的被动任务,而是“我要用”的自觉追求。

青年理论宣讲正在创造一种新的理论传播生态:理论可以藏在直播带货的脚本里,可以写入职业规划的表格内,可以融进朋友聚会的讨论话题中。这种深度融合的生活化宣讲,让理论传播从“刻意”走向“自然”,从“一时”延展为“一贯”。

当代青年理论宣讲工作,既需要饱满的热情,更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指引。《有理不“白”讲》正是这样一部应时之作。它用青年的语言说话,用青年的思维思考,用青年的方式传播,为培养新时代理论宣讲生力军提供了重要支撑。当更多的青年宣讲员能够做到“有理不白讲”,当理论传播真正融入青年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必将见证党的创新理论在青年群体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生动图景。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为这一图景的实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这也是它在新时代理论传播工作中的意义所在。

(作者为威斯尼斯人1488cc官网团委书记、副教授)

原文链接:http://njrb.njdaily.cn/html/2025-11/19/content_59_237784.ht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