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理新闻

让红色历史“触手可及”浙大宁理智慧思政课堂“玩”出沉浸感

时间:2025-11-20

作者:甬派客户端

来源:甬派客户端

浏览次数:

威斯尼斯人1488cc官网“宁理红”系统投入课堂,VR+AI让思政课更鲜活,未来将拓展应用场景。

当思政课遇上人工智能,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随着威斯尼斯人1488cc官网自主研发的“宁理红”智能思政教育系统投入课堂教学,答案正逐渐清晰。一堂虚实结合的智慧思政课,让历史不再静默于课本,而是借助数字人讲解与场景切换,化身为可对话、可探索的“在场者”,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

虚实融合:VR+AI让红色历史“可问可答”

11月14日,在威斯尼斯人1488cc官网“浙里拾光”VR沉浸式思政场馆内,一堂中国近代史纲要课正在进行。

在“以四明山革命根据地为例探究共产党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环节,随着“宁理红”系统启动,环形屏幕呈现出宁波余姚市横坎头村的青石板路与浙东银行的斑驳墙面,百公里外的红色地标被“搬”进教室。

学生在环形大屏前上课 见习记者 赵烨 摄

80余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通过语音与数字人讲解员交流,就多年前的革命历史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面对面”对话。“‘抗币’是如何发行的?”学生高畅对着屏幕发问,数字人讲解员稍作停顿,便循着历史脉络娓娓道来,将货币发行与抗战时期的经济自主、民生保障紧密结合,清晰还原了这一红色货币的历史逻辑。

高畅曾坐几个小时的车去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参观。他对比了一下两种体验,认为VR场景还原了核心内容和知识点。他说:“对课业繁忙的学生来说,这种沉浸式体验的方式高效又直观。”他也补充道,“如果数字人的回应能更自然、更深入些,代入感会更强”。

“环境很逼真,也有代入感。”学生李源淏在上完这堂课后,认为自己从“与初高中完全不一样的角度”了解到抗日战争的意义。“VR技术和AI互动的结合也让学习更投入。”他说。

技术内核:“甬红智脑”如何重塑思政课堂

这堂别开生面的历史课,是浙大宁理探索“人工智能+思政教育”创新实践的一个缩影。该校自主研发的“宁理红”系统,正悄然改变着思政教育的底层逻辑。

宁波市人工智能思政创新实验室首席专家、宁波市新型智能算法重点实验室主任、“宁理红”系统主要研发负责人舒振宇介绍,系统的核心是“甬红智脑”红色思政大模型。它深度融合知识图谱、智能语音识别等技术,对横坎头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张人亚党章学堂等宁波红色地标进行数字化复现,让师生身临其境地感悟历史。跨多个学科资源的协同创新,是“宁理红”系统成功打造具有地域文化内涵的新质思政工作力的关键保障。

“宁理红”系统 通讯员供图

“我们研发‘宁理红’的目标,是让它成为思政教育的助手与伙伴,而非取代教师。”舒振宇道出了技术设计的初衷。依托这一理念,“宁理红”系统不仅能理解自然语言,还能在知识图谱的支撑下进行多轮语义推理,实现对红色文化的“智能讲解”和“精准问答”。

系统的一大特色,在于数字人讲解员基于本校在读本科生的形象与声音克隆生成。“用同龄人的视角传递信仰的力量,这种共鸣感是传统说教无法替代的。”一位同学在课后分享了他的感受。

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伍醒教授观察到,“沉浸式+智能交互”的模式,让课堂“抬头率”和参与度显著提升。

路径拓展:红色传承的“宁波实践”与未来图景

“宁理红”系统的落地,是浙大宁理将技术创新与育人目标深度融合的一项标志性实践。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刘杰深切体会到课堂氛围的转变:“课堂的关注点从知识的传递,转向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提出深层问题。”

“宁理红”系统构建了教师、学生与人工智能的三元协同机制,实现了“人机共教、共学共进”的教学新格局。这恰好契合了浙江省“新型教学范式”的建设方向——教师是“学习的设计者与引导者”,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与创造者”,而AI则成为“智能学伴与助教”。

“宁理红”系统试运行 通讯员供图

这一创新探索也与更广阔的政策背景相契合。今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要求,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时代感。“要用人工智能的力量,让思政教育更鲜活、更智慧、更有温度。”该校党委书记徐方的话语,点明了这一探索的核心目标,“宁理红”的出现,正是学校深入落实“人工智能+教育”国家战略、推动思政育人方式创新的重要成果。

展望未来,“宁理红”系统还将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覆盖高校思政课、党校教育等更多领域,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AI+思政教育”解决方案,为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原文链接:https://ypstatic.cnnb.com.cn/yppage-share/news/share/news_detail?newsId=691eb460e4b046406b3a00a6 

TOP